二是要加强和完善环境资源审判的司法统计工作,改变目前统计口径和数据不全面、不准确的问题。
而尊重司法、不干涉法院办案,则是政治官员必备的一项政治修养。凡干涉司法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及时给予党纪政纪制裁和相应的组织人事处置,并以专门罪名追究刑事责任。
确能如此,无疑会提升和增强职业法官独立自主和排斥干预的能力。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对政治官员和职业法官的法治理念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加强党内党外相关制度建设,尤其是党纪政纪法纪制度建设,创造不想、不敢、不能干涉司法和接受对司法干涉的环境条件,为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提供精神维护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和政治伦理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自信和对法律的敬重,牢固确立政治红线不可触碰、法律界线不可逾越、伦理底线不可突破的观念,将不干预司法活动作为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修养。对违纪违法职业法官给予及时的党纪追究、相应的组织处理、必要的法律追究,将形成抵御干涉法院审判的最坚实的防护墙。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执政党一直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进入专题: 独立办案 。领导干部和职业法官的政治修养和司法素养不能替代制度的作用,修养和素养不可缺少,但制度和法制更靠得住。占中三子亦难以代表全局。
违法部分自然由法律和法官说了算,但运动的民主部分则需要通过政治对话予以吸纳和转化。法治至上不仅可见于实际占中以来的民意与社会反弹,亦可见于大律师公会一贯代表的、精英式的法治立场。尽管占中派竭力在理论上将民主与自由繁荣相关联,而一旦运动本身将民主与法治乃至自由繁荣对峙时,作为整体而有机的香港社会自然会激烈反弹。更进一步,在后冷战时代,和平与发展才是真正的世界主题,人权与民主只是次主题且存在工具化倾向。
普选式民主可以兼容进香港的核心价值序列,但不能以过度违法、损害自由繁荣的方式强行僭占。无论是立法会民主还是普选式民主,都是香港社会后发、新近的制度实验。
不过,客观评价这一运动,违法性与民主性不能相互否定,必须坚持违法的归违法,民主的归民主。白皮书是中央循着国家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法政立场治港的宣言书,政改决定应循此逻辑与脉络理解。香港民主无法绕开宪法与国家这一严格的宪制性中介,外力只能是远程道义,而不是本土政治基础。150年殖民秩序的最大遗产是法治而不是民主,香港社会的自由与繁荣依赖于法治而不是民主,这在香港政治文化中根深蒂固。
当某种高悬的政治价值(民主)以破坏既有的正当价值(法治与民生)为代价时,这种破坏在运动最初阶段可以被市民与政府适度容忍,但当破坏效果积累到临界值,增量诉求危及存量资本时,香港社会从政府到民意便很难继续容忍此种破坏行为了。政府与警方严守法治底线,既包括严明法纪,合法追究肇事者法律责任,以避免占中成为普遍社会运动的常态先例,亦应当严格惩罚黑社会行为与个别警察滥权行为。实际占中以来,民主理想对民生秩序的破坏日益扩大,民意支持再次松动。可想象的国际干预仅限于英美两国。
然而,受到占中派民意政治的技战法刺激与启发,建制派力量甚至平时淡于政治的同乡会、校友会经由反占中大联盟的形式逐步组织化并根据占中进程对等升级其反对运动,沉默的大多数开始组织化发声,对占中激进取向予以严格限定。但对话并非毫无原则和前提,而是以基本法和人大决定为基础。
政府对话甚至找不到具有充足权威的占中代表。法律就是政府与警方的底线,无原则退让和弃守职责就是违法不作为,应予以问责。
对殖民地经验而言,香港的殖民法治与自由繁荣是一体两面的,而民主与香港现代史的关联则是松弱和相互陌生的。广场对抗温和理性,行为艺术超越冷酷斗争,民主嘉年华硕果难产。反对派因循的是反23条立法和反国教运动的经验与先例,以为此次亦可奏效。就秩序维持的基本装备而言,香港警方亦常规性地准备了胡椒喷雾、催泪瓦斯和橡胶子弹。综合来看,作为街头运动的占中抗命基本失败与终结,但长期而广泛的政治不合作将紧紧缠绕香港管治过程。显然,无视法制和中央权威的漫天要价并非最优策略。
尽管清场引发了轻微暴力对抗,甚至出现了个别性的警员过度施暴事件,但总体过程平稳顺利。香港民主派需要严酷面对这样一种弱冷战、强利益的新国际格局,放弃幻想,回归本土与法治。
在一场违法抗命的秩序维持过程中,任何当局皆难以避免适度武力。本次运动是多层次组织与代表的叠合,组织化程度较低,纪律松散,权威不统一。
中央之干预实为积极行使基本法规定之合法权力,既往不行使也是一种政治选择。问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也正因如此,这场抗命运动缺乏了普遍民主运动史中必要的真实苦难和鲜血记忆,而成为一种被现代甚至后现代文化过度浸泡的高阶化、艺术化乃至剧场化的民主嘉年华。如果说自由民主是占中派最高教义,则法律与秩序就是警察的天职,彼此应相互理解。撤回决定或重启五部曲意味着中央法律决定的逆转,超出特区政府权限,亦为中央政治立场所不许。这是一场基本失败和流产的政治抗命,具有违法的外观与民主的形式。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港九社团力量、普通市民、行业协会、本地商户会逐渐发起反占中街头对峙和法律诉讼了,也可以理解警方自10月13日以来的准清场行动。这一点非常关键,不仅在根本上堵死了港独之路,亦使得本场占中抗命不可能持久,不可能以香港自身繁荣稳定以及与内地整合趋势下的竞争力提升为代价。
占中派在运动初期尚能团结一致,但随着运动扩展与失控以及运动成果收获期的到来,各种内部争执乃至于相互批评、否认领导权以及拆台之事便会发生。香港对内地依赖性超过内地对香港,反对运动缺乏政治经济自立基础。
政治的地缘法则亦成为政治运动走势与成效的严格限定。另一面,英国在经济上正积极寻求成为重要的人民币海外离岸中心,多项经济合作对英国发展关系重大。
美国亦是一个实用主义的世界帝国,香港民主是其战略对抗甚至敲诈中国的一枚棋子,而不是严肃的民主援助责任对象,其支持也只能限于民主秘密战线,且有效控制着现场冲突中对抗一方的节奏与烈度。尽管运动一方不愿明确承认,占中运动时至今日已基本失败。这一结局有着复杂的内外原因,剖析这些原因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占中运动的成因和症结。占中运动旷日持久,出乎双方预料。
(原载香港《大公报》2014年10月18日,发表时标题改为占中对抗中央注定失败,略有删节,作者系北航高研院讲师,香港大学法学院Leslie Wright Fellow) 进入 田飞龙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占中运动 公民提名 国际干预 法治 。只有敢于亮明底线,公正执法,才可能使秩序维持和后期清场经得住法律检验和民意评价。
8·31决定后,占中派对实际占中一直引而不发,是因为对主流民意没有充足把握,还需要一波一波催高民意支持度这是一场尚无正式对话即接近清场结束的抗命运动,然而如果对话不开展,警方的彻底清场便不可能完成,即使一时完成亦有反复。
更进一步,在后冷战时代,和平与发展才是真正的世界主题,人权与民主只是次主题且存在工具化倾向。问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